文化事业
阅读无处不在,如何看待时下兴起的各类新型图书馆

转载自@图书馆报




近年来,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公办民营”的图书馆层出叠现,不少售楼中心也以“图书馆”之名变身阅读空间,这些新型图书馆扎根社区,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公共阅读空间,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图书馆的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扩展。 



2015年9月19日,深圳宝能城的“册之丘”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1.5万册图书市民可免费借阅;

2017年4月23日,鲁商蓝岸公馆·查令街漂流图书馆在青岛中联广场开业,致力于阅读和美学价值的体验与分享;

2018年6月1日,辽宁鞍山万科城市之光营销中心及示范区对外开放,售楼处化身别具一格的图书馆……


越来越多的地产商开始将售楼中心与各类文化服务相嫁接,通过空间再造和功能重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阅读新空间,凸显文化主题,以提升品牌影响力。

 

10月底,记者走访了鲁商蓝岸公馆·查令街漂流图书馆,在售楼中心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初入图书馆,便看到了大厅中间的小型沙盘展台,沙盘正后方是图书展台和咖啡简餐区;大厅左侧设有两个3米高的书架,书架旁有松软的沙发,几名销售人员正在与顾客轻声交谈;右侧为座位区,黄色木椅线条流畅、设计简约、创意十足,适合人们在此阅读和休憩。

鲁商蓝岸公馆·查令街漂流图书馆


二层为图书阅览区,环境相对安静,这里空间不大,但采光效果很好,阳光洒落进来,暖意融融,几名读者正在这里看书,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有《解忧杂货店》《小王子》《白银时代》等,随手翻开一本,便能看到夹在里面的漂流轨迹册,上面记载着“随书漂流”者的阅读感言。墙上挂有近期展览活动的一些画作,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对象,也营造出了淡淡的艺术氛围。


显然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售楼中心,与其说是图书馆,不如说是一个融合了阅读、洽谈、饮食、艺术品鉴等功能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查令街漂流图书馆是该场馆的实际运营方,其与鲁商置业共用一个场地。为扩大图书馆和地产项目的影响力,双方通力合作,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一是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激发阅读兴趣。二是邀请知名文艺界人士,举办读书会。三是推出手工制作课、主题画展、新书签售会、文化沙龙等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四是开发原创生活美学产品,并为各类客户定制主题文化衍生品。



综观其他几处售楼中心里的图书馆,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几点共性:


▪ 规模不大,面积多在200~1200平方米之间;

▪ 藏书不多,注重多元功能整合,讲求空间设计;

▪ 地产商自建图书馆或与图书馆合作,分工明确,销售工作与文化服务两不误;

▪ 靠近生活区,为新建社区量身定制。




事实上,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儿。2013年悠贝和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在朝外社区图书馆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公共阅读服务,经过五年的实践积累,悠贝已逐步探索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多种合作模式,包括领读者培训、阅读活动设计与执行、阅读服务外包、领读者管理、阅读服务数字资源合作等。


同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橡树湾的“第二书房”开始试营业,这个260平方米的书房内含家长阅览区、亲子阅读区、儿童游乐区等多个功能分区,也会定期举办故事会、读书会、教育沙龙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儿童走进图书馆,俨然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悠贝亲子图书馆”“第二书房”也因其服务模式具有可复制性,近年来频频入驻各地社区图书馆。


悠贝在社区图书馆内开展系列活动


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社区图书馆之所以能成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试验田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点扶持对象,是因为此类图书馆有效弥补了当前基层图书馆建设布局上的某些缺陷。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日益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总分馆体系,但就社区图书馆而言,一是存在分布不均和数量有限的问题,距离“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服务”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加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人们获取图书馆服务的成本变高。


二是社区图书馆建成后,或是因为无人管理,部分图书馆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或是因为图书种类少,更新速度慢,服务意识差,开放时间短等问题而无人问津其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困境


所以公立社区图书馆的不足之处,正是社会力量的机遇所在,“社会力量办馆”充分盘活了存量,激活了现有的基层公共文化阅读设施,让原来相对闲置的阅读空间和设施设备真正发挥价值,同时“社会力量办馆”也创新了社区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不同层次特别是专题性、个性化的阅读服务,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北京西城区第二书房金中都馆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刘兹恒在展望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时,总结归纳出十大趋势,其中包括“图书馆服务泛在化”“图书馆空间创意化”和“图书馆事业社会化”,而这也是做好社区文化服务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所以,既然是大势所趋,必然要顺势而为,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理应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一是以社区为单位,创新合作模式。新型关系的要义在合作,合作的前提是互利共赢、平台是社区文化设施、目标是提供便民服务。公共图书馆可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为社会力量提供免费场地,在空间改造,购置图书、运营设施和工作人员的岗位支出等方面予以财政补贴,并及时进行业务上的指导。社会力量则需通过专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做好社区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公共阅读空间。如此一来,社区文化服务工作将更显成效。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以人为本”是指“人在哪里,图书馆就在哪里;人的需求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所以社区图书馆不一定是以“书”为主,但一定是要以“人”为主,看书不是居民走进社区图书馆的唯一目的,他们有着更为多元的文化诉求。所以我们要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通过组织开展亲子阅读、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成人读书会等活动,让居民们拥有更多走进社区图书馆的理由。所以新型关系能否走得长远,主要取决于两者是否以读者和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阜四文化小院



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一直强调图书馆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并认为图书馆越大越好,以服务更多读者。其实,就实现服务更多读者这一目标而言,图书馆也需要越来越小,小到可以融入每个社区,无数个社区的阅读小空间便可汇聚成整个城市的阅读大空间。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力量自建或者合作建设的图书馆已成为备受居民欢迎的文化交流平台,它们扎根在百姓的生活圈内,培育阅读氛围、传递实用信息、开展社会教育,为打造学习型社区注入新动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来此定居。人们也乐于走进这样的文化空间,至于是谁奉上的这份精神大餐,居民们可能并不在意,即便是有偿服务,他们也会愿意买单,只因这里的服务便捷又优质。

 

至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图书馆”,它是阅读空间,但更像一个综合的人文交流空间,越来越多的社区图书馆开始引入各类文化服务,注重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强化自身的平台功能。所以我们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时下兴起的各类新型图书馆,它们不仅仅是一个阅读求知的场所,更是实现社区和谐、人文共融的重要空间,并为社区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着新的思路与方向。


转载自@图书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