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
年终盘点 | 2018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的满意度究竟怎样?(上)

转载自@言之有范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2018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向纵深发展,城乡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稳步推进,文化服务形式创新发展,文化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不断增强。


2018年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一年,在政策法规、投入资金、地域分布上跟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政策上,今年国家层面上共出台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政策14项,政策聚焦的领域更加深入具体,可操作性也更强;地方层面上,各省市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对国家政策进行细化实施,在政策聚焦的领域上保持一致。

其次在投入资金上,今年财政部下达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共计128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是在涉及扶贫资金的重点项目上规定更加细致。从区域建设上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建设重点在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更倾向于弥补与东部地区在硬件设施建设上的差距。总体来说,2018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主次分明,亮点突出。




政策聚焦领域深入,操作性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中央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政策取向上更加聚焦,与国家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配合更加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等,都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详细举措。其中,在第二十四章“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三个小节中详细规定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原则和举措。2018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出台的政策除了关注乡村振兴外,文化扶贫、场馆设施、服务购买等领域也是国家的重点发力方向。





资金扶持方式灵活,重点突出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在中央和地方层面上各级政府财政都拨付大量资金用于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在中央层面上,2018年,中央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资金208亿元。一是持续推进全国5万余个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今年以来,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下达2018年免费开放补助资金51.85亿元,支持范围包括全国1854个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123个市级和5941个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41493个乡镇文化站、城市社区(街道)文化中心。二是引导和支持地方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推动改善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安排资金11.6亿元,专门支持精准实施戏曲进乡村、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县级应急广播体系设备购置等项目,推动增加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三是选派和培养文化工作者,加快推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支持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在地方层面上,北京市区两级文化部门用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达5.2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67.8%。其中,市级支出0.93亿,增长了25%;区级和街道乡镇支出4.27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81%。借助全国第一个省级文化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市2018年共立项资助项目132个,资助资金约1.3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约32%、15%。其中,民营院团、社会团体获得立项资助项目68个,约占项目总量的51.5%,资助资金5710万元,占资金总量的45.5%。

2018年上海市安排财政预算6500万元支持公共文化配送服务项目,共计开展文艺演出2378场,文艺指导41872课时,文化讲座267场,艺术教育活动1009场,信息服务人次2237.58万人次,巡查监管2151场。2018年广东省财政下达11.5亿元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市县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浙江省财政分两批次共计拨付39976万元支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江苏省安排财政资金5100万元,采取定额补助和以奖代补相结合的办法,用于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四川省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5亿元,支持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梳理部分省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资金流向,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的地区,资金流向的重点在于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在经济发展不太均衡的地区,资金倾向用于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侧重于弥补场馆服务设施的不足;三是对于资金的使用方式各省市更加灵活多元——“直接购买”“定额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都有采用。




服务设施趋向“小平台”承载“大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由于早期缺乏系统规划和详细标准,在空间分布上没有综合考虑群众的覆盖面,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空间位置上呈现出零散的状态。2018年部分省市开始探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积极统筹推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全力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投入从零散模式转变为集约模式,实现全方位的文化资源整合,形成“小平台”承载“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广东省中山市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山特色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三三”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效能。构建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三元服务空间”。一是配置标准化的功能场室,明确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室两厅一场一栏一台”的标准化配置。二是构建特色化服务空间,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文化服务场室,形成“一社区一品牌”的特色服务格局。三是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发了中山市社区文化O2O平台,为群众提供社区办事、社区文化、社团参与、演出购票、网上阅读、行政审批、医疗挂号等综合性服务。

铜川市光明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利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创新性的开创了“一心多点”服务模式。“一心多点”是“一个中心+多个服务站点”的简称。“一个中心”是指以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管理与指导中心,“多个站点”是指将辖区隶属于不同单位、机构和个人的文化体育设施、服务资源、数字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文化中心户、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文化社团组织)等,按照合作治理原则整合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形成参与广泛、结构合理、机智灵活、利用便利、内容丰富的服务站点分布。


与此同时,“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是指让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享受文化服务的概念)的理念进一步推广实践。北京市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包含公共文化设施7131个,覆盖率98.85%,实现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大量优质文化设施将充分发挥作用,融入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上海、广东、四川、广西等省市也已初步构建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未完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