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文化在线
45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在文化消费模式创新方面,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特色和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在提升文化供给能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聚焦惠民,以小搏大。总体来看,试点城市的模式创新出发点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始于惠民,聚焦惠民,终于互利共赢。以政府为主导,多样化的消费活动搭台唱戏,文化企业和商家广泛参与,群众享受折扣、抵扣、免费惠民补贴政策的文化消费“盛宴”,迅速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中全面铺开。天津市武清区开展“乐享武清”文化消费季惠民活动,2016年发行文化惠民卡5000张,2017年达到10000张。一张文惠券,实现了由以往补贴文化经营单位向直接补贴居民文化消费的转变,在增强文化惠民成效的同时,倒逼文化生产经营单位优化产品及服务供给,达到了普惠市民、促进消费、优化供给、拉动增长的预期目的。
二是模式多样,易于复制。经过近3年的试点探索,逐渐形成了易推广、复制、可持续性强的惠民模式,这其中尤以文惠卡、文化消费季和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平台三种模式最为突出。借力移动互联网平台,试点城市纷纷搭建了联通居民、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政府文化部门的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通过消费数据的汇总监测和分析应用,积极引导市场提供有效和精准供给,实现消费需求端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目标,并最终形成区域广泛覆盖、全民深度参与的文化消费创新格局。
49.5%的被访者表示,所在城市“举办了惠民文化活动”。可见惠民文化消费的三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文惠卡券、消费季、消费平台,都使得以活动为载体的品牌惠民活动获得了民众较高的认知。
▲天津市年文化惠民卡(图据文化天津)
居民文化消费的直接动力来自于文化产品的优质和丰富供给。调研显示,71.4%的被访者认为促进文化消费的关键在于“提升文化产品服务质量”,62.6%的被访者表示“种类丰富”有助于促进文化消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在创新惠民模式的同时,注重以品牌培育为抓手,积极挖掘在地优质资源,全面推动文化消费市场化、集成化、品牌化发展。以惠民、利民的文化消费为牵引,倒逼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实现惠民惠企的目标,促进产业升级,扩容文化消费市场。
一是扶持文化精品创作,优化市场供给,培育优质文化市场环境。试点城市均采取直补、事后补、积分奖励和绩效奖励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优质文化企业和项目,大力扶持精品创作。在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享受高雅艺术的同时,推动适度竞争,激发优质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市场繁荣。南京自2017年3月起,先后遴选8个批次,253部、479场文化消费政府补贴剧目,先后发放补贴资金1800余万元,已演出的政府补贴剧目总票房超9200万元。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政府补贴带动文化消费的“南京模式”,获得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与肯定。
▲创意南京文化市集(图据创意南京)
二是打造品牌评选活动,发挥示范作用,释放品牌引领效能。试点城市注重激发当地文化企业热情,以品牌培育为抓手,提升市场品牌意识,引导文化市场发展方向,展示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高端化的文化服务。如北京市连续3年举办“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活动,通过公开征集、公众投票、媒体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评选出反映北京文化消费品质、了解市民群众欢迎和喜爱的文化消费品牌,有效培育了文化企业的品牌意识,正确引导了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方向。
三是鼓励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丰富文化供给,增强文化消费动力。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既有助于增强文化市场竞争力,又通过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活跃文化消费市场,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最终激发文化消费潜力。青海黄南州成立“热贡唐卡协会”“热贡文化协会”“热贡艺术品鉴定中心”等社会组织,发挥协会优势,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截至2018年6月,全国45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共有4亿人次参与试点工作,享受到了相应优惠,累计拉动文化消费约1100亿元。文化消费拉动注重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影响力持续提升。
一是消费者充分认可文化消费拉动模式的显著成效。调研显示,分别有74.4%,82%,84.2%的被访者表示惠民文化消费举措“促进了本市的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活动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对于文化企业和消费者是双赢”。广大消费者在得实惠、享精品的同时,既助力文化企业进行宣传,实现盈利,又提升了城市文化生活品质和知名度。
二是文化消费支出占比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调研显示,样本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约为2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从侧面印证了试点举措在城市文化氛围塑造、文化消费促进和拉动上的积极成效,也表明试点城市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强,文化满足度高。
三是文化消费满意度普遍较高。本次调研的满意度评分主要是消费者对所在城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主观评价,数据显示,“图书”“旅游”两项评分最高,分别为79和78.8;相比而言,“网络游戏”“动漫”“电影”评价稍低,得分均为74.2分。
▲三联韬奋书店(图据人民网)
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互联互通、广域遍在的特性,搭建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平台,连接政府、企业和消费需求端,形成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助力和参与文化消费的局面。
一是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平台强化了民众认知。以济南市为例,共征集活动117项,参与文化企业和商户106家,使得“济南电视家居节”“济南艺术品博览会”“泉城美食文化节”“夏季婚博会”“创意集市嘉年华”等品牌活动统一进入文化消费平台的管理与使用。根据调研数据,12个样本城市中,济南市居民对本市的文化消费平台认知度最高。
二是多端串联,覆盖无死角,传播更亲民。以网站、互联网电视、微信公众号、文化消费App等多端为基础,实现了电视端、PC端和手机移动端的三端融合,形成老、中、青、少的全龄人群覆盖,提高了居民接触和使用线上平台的频率,拉近了政府与百姓间的距离。调研显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渠道提及度高,分别有66.8%,55.7%,42.3%的被访者通过“微信公众号”“App”“政府官微”了解本市特色文化消费活动。
三是多样化数字供给丰富了文化消费样式。杭州在文化消费季期间,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方式,推出在线抢票、无人书店、“文化诚信消费柜”等一系列消费新模式,撬动全社会的文化消费潜力。
▲第六届济南艺术品博览会(图据济南艺博会)
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纷纷以“文化+”为引擎,深化跨界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体育、商业等领域融合,注入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提升产业附加值,创新文化消费业态,持续不断挖掘消费潜力。
一是重大文化项目形成新型集群,拓展文化消费多维空间。长沙市近年来先后开发了炭河古城、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大型文化项目,发挥集群联动效应,实现了文化与旅游、商业、体育、科技的跨界融合,有效拉动文化消费扩容升级。
二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路径。35.8%的被访者表示经常进行的文化消费内容为旅游,另有36.3%的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旅游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尤其是文旅资源丰富的城市,纷纷借试点城市建设机会全力打出文化旅游牌。如银川市为鼓励演艺进景区,促进现代旅游文化消费,加快文化旅游小镇建设,打造复合型文化旅游观光体系。
三是“文化+社区”,依托在地资源打造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从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当地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等角度出发,强化社区的文化植入和场景营造,推动社区商业转型升级。成都市以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促进文体旅商农融合,加快打造多元化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
▲长沙宁乡炭河古城(图据宁乡炭河古城)
试点城市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摸清消费底数,围绕百姓爱好,整合在地演出场馆、电影院线、电商平台、书店书吧等各类文化资源,为居民提供“对味儿”的文化大餐。
一是兴趣爱好驱使的文化消费需要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供给。数据显示,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最直接的动因是“兴趣爱好”,占比79.7%;此外,“流行效应”是另一主要动因,占比60%。
二是内容供给传统为主,特色为辅。多数试点城市围绕图书广电等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进行优惠补贴,以期在消费规模和范围上首先突破,营造全民文化消费氛围。调研显示,居民近三个月内最经常进行的文化消费内容排位前三的是,“电视剧”“电影”“图书”。遵义市通过补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既扶持了当地传统手工艺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让文化成果普惠于民。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全方位的文化消费氛围。为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优势,南京市从文化消费专项资金中拿出100万元用于文化消费宣传,出版《南京城市文化消费指南》15期15万册,覆盖热门旅游景点、商业场所、消费空间及居民小区;同时,在80余家省市级媒体、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发布文化消费信息;此外,线下利用户外大屏及地铁灯箱广告位,发布南京文化消费补贴政策及剧目广告,重点宣传、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