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
深度 | 我国城市书房建设的经验与思考

转载自@文化在线 




近几年来,中国各地实体书店扩展速度惊人,一批以“阅读+”为特征的新型社交空间悄然出现并不断发展。这种新形态的“城市书房”颇受消费者和游客青睐,有的甚至成为“网红书店”。

以温州城市书房为例,截至2019年4月底,温州全市已建成城市书房75家,累计接待读者704万人次,流通图书480万册次,办理借书证6万张,图书流通率高达380%。城市书房延伸版“百姓书屋”全市目前已建成45家,服务效能比改建前的乡镇图书馆分馆提升了3-5倍。城市书房满足了市民多元化、便捷化的阅读需求,推动全民阅读成效显著,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温州市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为6.74册,较2015年增长6.5%。


▲温州智慧谷城市书房(图据《温州都市报》)


城市书房作为一种新型阅读空间,之所以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发展,并得到市民的广泛追捧和欢迎,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空间感、设计感强,环境优美。如温州采用城市书房+书店、城市书房+文化礼堂、城市书房+酒店、城市书房+咖啡店等方式,引领阅读空间提档升级,扬州坚持在城市最繁华、最漂亮的地方建设城市书房,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上海陆家嘴地区把社区文化分中心改造成融书房,请设计大师操刀,建成后迅速成为网红,服务人次比之前增加了十几倍。

二是城市书房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参与。各地普遍把城市书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扬州坚持在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建设城市书房,洛阳城市书房的选址在贴近群众生活的核心区、休闲的核心地、公共服务重点区,重庆市南岸区依托原有的社区书屋、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还有书店、茶楼、酒店、民宿、旅游景区等建设城市书房,上海市嘉定区有很多城市书房直接建在小区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参与。



▲河南省洛阳市上阳宫城市书房(图据《洛阳日报》)



三是大量采用人脸识别、无线射频等新技术。很多城市书房无人值守,并且24小时不打烊,降低了群众参与门槛,非常受上班族的欢迎。

四是非典型图书馆,融合发展,跨界服务。如温州打造“城市书房+”、南岸区采取“图书馆+”服务模式,推动了跨界融合,城市书房里不仅有书,有好的环境,还有文创,有活动,大大增强了城市书房的吸引力。

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在不断发展,城市书房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群众需求。



▲扬州市三湾城市书房(图据扬州榜)



据了解,温州市五年建成 75家城市书房,扬州市四年建成32家城市书房,洛阳市一年多的时间,建成投用116家城市书房,重庆市南岸区建成100家城市书房,上海嘉定区建成30家我嘉书房以及100个百姓书社。这些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有哪些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做法呢?

一是领导重视,高度的文化自觉。如温州市委、市政府连续五年把城市书房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安排500万元经费;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对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专门作出批示。

二是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市民参与。温州、扬州、洛阳、重庆、上海这五个城市的城市书房建设的普遍经验,就是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社会各界出场地、出空间、出设备、出资源、出服务。例如,嘉定区用450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1800万元,扬州组织“最美阅读空间,请你来设计”等活动动员市民参与,温州有地方还成立城市书房建设请愿团请求建设,很多城市书房都建立了社会主体联盟,组织志愿者提供服务。


▲上海市我嘉书房马陆镇•艺外萄源店(图据上海虹桥)


三是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将城市书房纳入城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形成标准。温州市建立了“七个统一”建设管理标准体系;扬州市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六统一”;洛阳市强化建设管理“八统一”;重庆市南岸区实施“五统一”;上海嘉定区实现“我嘉书房”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五个统一”,还制定《公共图书服务延伸点准入标准》,规范了近450个使用规则、服务内容、读者须知等。

四是日常运营与阅读推广。建好城市书房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管好用好。扬州通过大数据分析,实行精准购书、精准配书,并强化技防、消防、人防措施,白天配备一名图书管理员,夜间配备安保巡逻,铸就城市书房的安全防护网,洛阳“河洛诗词大会”等品牌阅读推广项目影响广泛,嘉定区城市书房形成文化、文旅、文教、文商、文创5个品牌系列,打造一张张个性鲜明的阅读名片。

五是注重提升服务效能。城市书房的人气是显而易见的,常常座无虚席。举例来说,温州城市书房图书流通率达到380%,不仅带动市民纸质阅读量上升了6.5个百分点,还拉动了某些地方的房价上升,甚至带动了14.7%客流增长;扬州城市书房图书流通150万册次;重庆南岸区通过城市书房建设,群众受益面从18%扩大到41%,满意率从75%提高到92%,增加幅度非常明显。


▲重庆市24小时城市书房(图据新华网重庆频道)




城市书房飞速发展,如果把眼光再放长远一些,几个城市的城市书房的快速扩张之路,值得借鉴学习。

其一,城市书房的快速发展,说明我国文化进入了井喷发展时期,文化处在大有可为的时代。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去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过长时间的建设,我们的人均GDP接近一万美元,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6岁,北上广已经超过80岁,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都转化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马云说,未来一百年,是智慧的时代,是体验的时代。

其二,城市书房的快速发展,说明纸质阅读还将作为主要的阅读方式长期存在,并不是打开手机能找到资料就不再需要读书了。在扬州人心中,不论丢什么,都不能丢失文化,尤其不能丢失书香。“全民阅读、书香南岸”已经成为重庆市南岸区的生命状态。2018年亚马逊的阅读报告,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纸质阅读完成率50%以上,只有44%的受访者电子书阅读完成率在50%以上,纸质阅读,特别是亲子阅读、家庭共读等最受欢迎。


▲山东省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图据鲁中网)


其三,城市书房的快速发展向国民证明了,随着新技术、新消费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世界前列,未来可期。如同中国的电子支付、人工智能、5G、新经济消费等走在全世界前列一样,大量运用新技术的城市书房,也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初步研究表明,美国、欧洲等地的城市书房目前还没有应用人脸识别功能,或者至少没有像国内这样大规模地应用,实行24小时全天开放的也不多。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经验,我们应该谦虚的学习借鉴。但随着政府重视和投入加大,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后来居上,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方面。



由于城市书房采用“阅读+”模式,富有新意和特色的装潢,别出心裁的图书陈列,相伴而生的咖啡水吧……这些元素让城市书房受到了各年龄阶层的读者喜爱,有的甚至吸引了大量网友专程去“打卡”拍照。书店越变越美,有些人的关注点却不在书上了。这与城市书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的初衷是有些许相互背离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城市书房未来应该怎么办呢?


▲山东省日照市植物园城市书房(图据直播日照)


一是关于加强长效运营保障,建立统一标准。随着城市书房建成开放,相应的保障经费和人手需要大量增加,原有财政资金是否有专门的支出项目予以保障?据了解,有些地方城市书房的物流配送由于没有专门的经费,只能由员工开着私家车去配送,不利于城市书房长期发展。另外,需要建立各地城市书房之间的统一标准,便于今后数据连接、服务共享。

二是更好地凸显主阵地作用。城市书房作为政府公共文化主阵地,如何凸显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毫无疑问,城市书房是便捷的阅读空间,但便捷的阅读空间并不只有城市书房,书店、咖啡馆,甚至和府捞面这样的餐厅也提供便捷的书的空间,城市书房与这些场所的区别在哪里?在于思想引领,在于多元中的主流,要凸显红色基因,现在各地的读书自组织、读书会发育很快,上海据统计有近3万个大大小小的读书会,都在读什么?有的在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对于各种阅读思潮,城市书房作为主阵地要加强引导,不仅是提供一个美好的阅读空间而已。

三是推进城市书房均等化服务。目前,商场、楼宇等是城市书房建设的主要载体,年轻人、学生是城市书房的主要用户。那么,在那些不那么热闹、人气不那么足,但需求仍然存在的地方,包括农村,如何规划建设城市书房(名称可能叫乡村书房)保障特殊群体的阅读权益?如何平衡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近日,中央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现在各地有很多好的做法,鼓励社会贤达自办文化,如上海嘉定的“百姓书屋”,崇明的企业家书房……等等,都做了很好的探索,经验值得参考。

四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场景。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地实现需求捕捉和服务推送,杭州的未来酒店全部是机器人提供服务,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城市书房如何更好地用好这些新技术?前段时间,文化云平台已经作为一个小程序嵌入了支付宝,接下来还要接入微信,数据都可以打通,老百姓买单消费后可以收到周边文化活动的提示。城市书房是否可以考虑和这些平台打通?让更多的人知晓城市书房,参与城市书房的活动。另外,像WEWORK 这样的共享办公空间今后将大行其道,改变目前上班族每天早晚高峰往返于办公室和家之间的困境,城市书房如何探讨与这些新空间的融合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这些空间和大数据技术来推广阅读?在城市书房建设的道路上,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并着手解决的。


▲浙江省桐乡市伯鸿城市书房(图据桐乡发布)


Bye~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不慎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自@文化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