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
智慧社会|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境界

转载自@爱上图书馆





“智慧社会”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所提出的发展新目标,这对于我们认识新时代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对于公共图书馆主动参与并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对于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新目标与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创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公共图书馆开辟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和包容发展的新境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智慧社会”是社会信息化深入持续发展的新形态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的空前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持续发展,也催生了社会的广泛变革。我们可以从国际电信联盟《信息与通信技术事实与数据2017》、世界互联网统计网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中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直观地感悟社会信息化的巨大变化及其进展。

全球有超过80%的青年人口使用互联网。据国际电信联盟《信息与通信技术事实与数据2017》报告,全球的宽带正呈现逐渐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从2012—2017年的五年中,全球宽带服务速度不断升级,国际互联网带宽从2015—2016年增长了32%,移动宽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固定宽带,且在过去三年中移动宽带的价格平均下降了50%,移动宽带比固定宽带价格更实惠,全球移动宽带订购以平均每年超过25%的速度增长,发展中国家高速固定宽带订购的增加很大部分可以归功于中国,2017年底全球范围内有望达到43亿订购数。这些因素导致了大约一半的世界人口能够接入互联网和更高速度的宽带服务。2017年全球青年(15~24岁)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在104个国家中有超过80%的青年人口使用网络,在发达国家中,有94%青年人使用互联网;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是67%;在最不发达国家只有30%,上网的8.3亿青年人中,有3.2亿(39%)在中国和印度。 


全球网民已达到38.35亿,全球互联网的渗透率已过半数。据世界互联网统计网站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6月30日,世界总人口约75.19亿,使用过互联网的“网民”(Internet Users)已达到38.35亿,全球互联网的渗透率(Penetration Rate)为51%。其中,北美最高为88.1%,其次是欧洲79.1%,亚洲有46%,最低的是非洲为31.1%。从世界7大洲的分布情况分析,除了非洲、亚洲的渗透率不到50%,其他地区基本已普及(中东地区的渗透率也有58.7%)。 

中国网民已达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网民占比直升至96.3%,移动互联网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中国网民数量庞大,平均每天上网近4个小时。 

中国信息化全球排名已跃升至25位,首次超过二十国集团的平均水平。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中国信息化全球排名大幅度提升,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中国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36位迅速攀升至2016年的第25位。中国信息化发展在产业规模、信息化应用效益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经位居全球领先位置。“二十国集团”(G20)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在全球居于超前位置,而中国(第25位)首次超过二十国集团的平均水平。中国信息化发展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宽带下载速率和宽带普及率都取得显著进步,“互联网+”不断促进信息化应用的跨界融合,各类用户规模及服务范围快速扩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信息化在多行业加速渗透,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了不断优化。以上报告还指出,中国信息化在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普及率、关键核心信息技术创新、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等方面,与全球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以上国内外各类渠道所提供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和全球的社会信息化发展正在呈现几个明显的发展新形态:一是以带宽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已呈普及化态势,为社会信息化深入普及发展奠定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全新环境;二是社会信息化正在逐渐趋向移动化态势,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网民占比直升至96.3%,互联网的移动化态势正在进一步强化并展现出主导态势;三是全球的互联网渗透率和普及率均已过半,数量的发展正在引发质量的升华,更广更深更高的社会信息化形态正在形成;四是中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已位居全球领先位置,并在第一方阵“二十国集团”(G20)中首超平均水平,形成了全球排名竞争的新态势。对以上社会信息化发展新形态的认知与把握,将有助我们形成对智慧图书馆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新环境和新要求的认知与把握,从而积极主动地开辟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2. “智慧社会”是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智慧社会”是继“数字地球”“智慧城市”之后出现的一个概念,较之“信息社会”,“智慧社会”在数字化、网络化、互联化、移动化、泛在化、智能化、便捷化、普及化、生活化方面的程度更多、更广、更深。从2010年开始,在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路径和学术研究中就出现了关于“智慧社会”的讨论。如2010年9月,福建省在讨论该省发展政策时就提到智慧社会信息化应用要走进学校走向年轻人问题。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也提出了“智慧社会”的概念。2011年,有学者研究了智慧社会的特点,认为智慧社会就是运用高新科技手段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舒适,是三网融合的一系列数字科技技术应用手段,这些数字工具建造起便利快捷的高品质数字生活模式,并将“智慧社会”与“数字社会”联系起来。

2012年,在韩国首尔曾举办了以“未来智慧社会”(future smartsociety)为主题的展览会,该展览会展示了当年最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9]。同年在日本也曾进行了对“未来的低碳和智慧社会的国际标准化运动”(SICE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for future Low-Carbon+Smart Society)的探讨。还有日本学者于2012年撰文指出,现代设备和电脑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智能,我们每天的生活已经被这些先进的技术深深地影响了,所有的这些改变都会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智慧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可以使我们随时得到最新的情况,帮助我们做出更恰当的决定。

如果说以往的智慧图书馆更多是基于“智慧城市”的理念指导,那么,随着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智慧社会”将成为智慧图书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在“智慧社会”理念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与以往“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有着诸多不同的维度。





首先,“智慧社会”更注重面向城乡和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如果说,智慧城市更多是着力于城市的智慧经济、智慧迁徙、智慧环境、智慧公民、智慧公民与智慧治理,那么智慧社会则更着力于体现城市和乡村、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体现出“建立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全面文化小康的目标追求,使智慧图书馆趋向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可视化的融合图书馆,迈向覆盖全社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新境界。

其次,“智慧社会”更注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统一。如果说,智慧城市更多的是注重全球层面、国家与地区层面以及城市与区县层面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与推动,那么智慧社会则更强调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的广泛协同,更注重读者用户的互动参与,通过图书馆、读者、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参与协同,使智慧图书馆迈向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双向交互的智慧管理平台的新境界。

第三,“智慧社会”更注重基于智能技术的综合统筹发展。如果说,智慧城市更多的是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那么,智慧社会则更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综合统筹的协调发展,更着力于在智能技术基础上为公众提供智慧化的生活;就公共图书馆而言,就是为读者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并开展社会教育,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网络,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公共图书馆迈向融公共创新空间设计、智能互联技术应用、社会各方协同管理、绿色节能生态营造、数据信息开放共享为一体的综合统筹发展新境界。

第四,“智慧社会”更注重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如果说,智慧城市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创新理念的话,智慧社会则更聚焦于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更聚焦于为中国决战全面小康提供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空间和创新教育。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都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系列国家战略。在数据驱动、智能一切的新信息环境下,需要通过智慧社会汇聚读者智慧和用户力量,激发社会巨大的潜在活力,将图书馆的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升华为开放的众创空间,推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推动基于智慧社会的全社会创新,使智慧图书馆迈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境界。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出现了“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相当程度上正是体现出“智慧社会”的发展特点,也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加强基于智慧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3. “智慧社会”是新时代读者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做出的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入理解智慧社会的新环境、深入理解新时代读者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要提供了新视野。

“智慧社会”呼唤公共图书馆总体发展。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永远在路上。当公共图书馆初步解决了设施和服务“有没有”的时候,广大读者和用户已经提出了公共图书馆需要进一步解决设施和服务“好不好”的问题。读者和用户对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有着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仅要求公共图书馆设施先进、环境整洁、服务热情,活动多样,而且要求通过“智慧社会”的创新发展来实现参与管理、依法治理、权利平等、志愿服务、智能互联、个性定制、线上预约、送书上门,并要求图书馆提供科普教育、保护个人隐私、确保防盗防火、提升空气质量、降低空间噪音、实施垃圾分类、服务网点延伸……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公共图书馆的总体发展观,在智慧社会新理念的指导下,统筹文献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科学管理、生态环境、社会协同、国际合作各项建设,在公共图书馆中进一步实现智慧的社会化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智慧社会”呼唤公共图书馆包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继续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国际电信联盟在努力弥合全球数字鸿沟,促进包容性数字经济方面起到关键作用。2017年世界电信发展会议于2017年10月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主题就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ICT”。这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中国公共图书馆自1997年试验数字图书馆启动以来,其信息化进程不断迈进,数字化、网络化、泛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波浪式的持续推进,“智慧社会”向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公共图书馆再出发,在智慧社会的更高起点上再信息化、再数字化和再网络化,破除信息和数据鸿沟,实现包容性发展。“智慧社会”是智慧的社会化进程,要求公共图书馆发展到哪里,智慧技术就覆盖到哪里,智慧图书馆就延伸到哪里,补上公共图书馆在城乡、区域和行业发展以及空间布局方面的不平衡短板,在全域服务的进程中对公共图书馆进行全域更新。同时,“智慧社会”要求以人民为中心,让“智慧”惠及所有民众。公共图书馆应牢固树立造福每一位读者的理念,无论是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外来务工者、过境旅游者,都应服务到位;而图书馆馆员包括智能技术在内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则是提供这些服务的前提,因此,公共图书馆智慧工匠的培养刻不容缓。




“智慧社会”呼唤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在全球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智慧社会将推动中国智慧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也将给全球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2017年的“双11”网购中,数据智能、机器智能已经融入到网购平台整个系统的各个方面,成为世界互联网技术的超级工程,充分显示出中国智慧社会发展对全球的引领示范作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逐渐进入中国的公共图书馆领域,正在为这片生机勃勃的文化沃土浇灌新的雨露滋润,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代创新的加速器,也是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实际上,融合图书馆所秉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和可视化的发展特点,正是智慧社会对智慧图书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中国成千上万的公共图书馆(包括基层服务点)先后经历了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图书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洗礼,公共图书馆正在持续地焕发出创新发展的青春活力,无论是手机服务还是网上直播,无论是智能大屏还是物流送书,无论是总分馆一体化的泛在学习书房还是社会协同的主题阅读空间,无论是更加学术自信的国际图书馆论坛还是更加文化自觉的“中国之窗”和“上海之窗”不断走向世界,所有这些不仅令国内业界振奋,也令国际同行尊敬。2017年11月4日刚刚通过的《公共图书馆法》也已引起众多境外同行关注肯定。

“智慧社会”作为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境界,呼唤公共图书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展示出当代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从公共图书馆大国到公共图书馆强国的伟大飞跃,在继续学习借鉴全球公共图书馆发展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在世界图书馆的舞台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为全球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智慧社会”的新理念为我们提供了迈向新征程的新智慧和新境界。

来源:阳光悦读


转载自@爱上图书馆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高朋大道三号东方希望大厦B座321

电话:028-85113615 65217671;18081083190(24H)

邮箱:cdrfd@cdrfd.com

蜀ICP备2023022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