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遗产中“萃取”数据,犹如挖“金矿”——文化“金矿”,相伴而生的是矗立起三座“金山。
第一座“金山”是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进入21世纪,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过大规模普查。从2002年开始,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全国公共博物馆做了次文物普査,除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仅国家级文物就有48万件,登录文物高清照片387万张。
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对国有可移动文物藏品进行全面登记,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可移动文物名录和藏品信息资源库,共采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把国家历次文化遗产普查所获取的藏品或遗址信息实现全国联网,自然就形成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
“又见大唐”文物展展出簪花仕女图
第二座“金山”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标注出来,按照定的规则排列起来,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基本标引。
第三座“金山”是中华文化素材库。以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为原料,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萃取中华文化要素,分门别类标签化,就可以形成中华文化素材库。依托这座文化“金山”,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我国文化资源收藏于各类文化教育机构,把分散的文化资源汇聚在一处,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是合理选择。
文化教育机构采集的藏品数据,经过清理、梳理和标注存入本根服务器,形成文化教育机构的数据中心。分散的上万家文化教育机构的数据中心,构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前端。前端的藏品数据信息经过有线电视网络汇集于云端,即国家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与有线电视网络相链接的终端,通过云端访问前端。前端、云端和终端,借助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构成安全可信的闭环系统。
在这样一个闭环系统中,云端是前端和终端的枢纽。终端上可检索藏品数据信息,发现可开发数据,获得前端授权即可解构,形成素材,用于文化创作生产,实现数据重构。文化数据的解构和重构信息,同样汇集于云端、呈现于终端。
参观者在“丝路天籁——汉唐宋元丝路乐舞文物展”上观看展品《彩绘舞俑》
供给侧的文化大数据挖掘于文化“金矿”、取材于文化“金山”、服务于文化创作生产,从而催生现代化文化生产体系。这样的一个现代文化生产体系使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因此打通。公共文化机构采集的文化数据,既服务于各自的展陈现代化,又贡献于文化创作生产,滋养文化产业。
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因此畅通。在这样的闭环系统,消费者可以成为专业性生产者,生产者也会转化为先导性消费者。
文化和科技因此融合。文化数据的采集与清理解构与重构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的发明与迭代诞生于文化创作生产之中。
文化业态和文化门类因此贯通。在这样的闭环系统所创作生产的文化产品,都是体验性的,文化体验的样式丰富多彩,跨界是常态,无界可期待。
在这样的闭环系统,将诞生成百上千条生产线,吸引成千上万家企业,聚合上千万生产者和上亿消费者,催生万亿级规模的新产业。
非遗人文沉浸式体验产品
原文刊发:《经济与管理》2020年第1期
引用本文:高书生.体系再造: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命题[J].经济与管理,2020(1):1-4.
关键词:文化生产;文化遗产;文化大数据;文化基因库;文化素材库
参考文献:[1]唐绪军,崔保国.中国报业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之路[R/OL].(2018-05-04)[2019-10-29]http://www.cinic.org.cn/hy/yw/432954.html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不慎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自@文化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