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换句话说,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将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和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是“十四五”时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规划》提出要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促进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加快数字化发展,是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规划》提出,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加快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会展旅游、体育健身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复用。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医养结合、文教结合、体医结合、文旅融合。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实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的全民共享。
在数字生活领域,《规划》提出,打造智慧共享的新型数字生活。数字经济发展将带动数字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进一步丰富民众的数字生活服务供给。如加强超高清电视普及应用,发展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新业态;创新发展“云生活”服务,深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8K高清视频等技术的融合,拓展社交、购物、娱乐、展览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生活消费品质升级。《规划》的发布有助于推动高新视频端到端产业链加快成熟,引导相关机构生产更多高品质视听内容,促进高新视频在不同领域创新应用。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规划》“专栏8 社会服务数字化提升工程”部分中强调,要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线上演播、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旅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不断迭代升级,开发新业态、推出新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格局也进入数字化重构新阶段,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数字化转型成为文旅企业的必选项。文化和旅游行业对智慧旅游的认知逐渐深入明晰。数字文旅将成为中国传统文旅行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针对这一《规划》,本报邀请业内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解读。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布,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转型的决心与方向,即从过去偏向市场后端的互联网经济,向前端要素市场、底层新基建及后端产业应用的全要素、全流程、全业态数字化转型迈进。
文化和旅游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部署。从产业增长逻辑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数字化已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力,结构性贡献超过1/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占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3%。
但是需要看到,未来10年,文化和旅游的数字化进程同样进入改革的深水期。特别是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部分业态,随着用户规模、消费时长的见顶,流量与资本红利的消失,其发展模式明显进入存量竞争、增量空间不足的状态。文化和旅游亟须从过去的“互联网+文化和旅游产业”增长模式向基于新需求、新场景、新产业链节点的增长模式转变。基于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刻理解数字经济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相互作用及重要意义。
“数字+”与“+数字”的辩证关系,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交融发展的内在逻辑。文化和旅游在数字经济中承担了要素层与应用层的双重角色与定位。
在“数字+”逻辑中,文化资源与内容从要素层面促进了数字经济自身的转型升级,也实现其长尾效应。以数字经济出海为例,数字出海的第一轮风口,是以工具类互联网应用为主,从猎豹的清理软件到联想的茄子快传,都是单纯的优化操作系统本身。从2018年起,以文化内容赋能的数字出海第二轮风口到来, 2021年TikTok取代Google,成为了全球访问量最高的互联网平台;米哈游出品的手游“原神”专区成为2021年美国最大的订阅社区Reddit浏览量最高的板块。
从“+数字”逻辑中,文化和旅游是数字技术重要的应用场景,通过技术的交叉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形态与体验方式。例如,以5G新基建和数字技术改造传承戏曲文化,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推出《龙凤呈祥》5G云演播,用户可以任意切换九大特色视角,与其他戏迷云端互动。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发展迎来新体系,即以新基建为基础支撑、以文化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体系化应用激活文化和旅游生产力。
首先,数据成为文化和旅游“新生产要素”。数据是数字社会的生产要素,对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来讲,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海量用户的偏好数据,精准把握用户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能深度挖掘分析用户的情感体验数据,对游客潜在需求进行预测,有效把握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算法成为文化和旅游“新流水线”。数字经济时代的流水线是大规模算法,可以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精准匹配。在数字经济时代,计算力决定着发展潜力。某种程度上,能否拥有精准的算法成为文化和旅游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尺。
最后,体系成为文化和旅游“新生产力”。文化要素的数据化、生产的智能化催生了新的生产体系。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转化为文化素材,成为企业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文化和旅游产业各门类、各业态数据在云端进行关联,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组合;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相互转换,生产和消费活动实现高效循环。
基本文化权益“兜底”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考量。在数字时代,数字端、云端公共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未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技术上向数字技术要抓手,也是思路上从兜底到效能提升的转变。
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升级与效能提升,有3个维度。一是融入多媒体与音视频、VR/AR、多点触控等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展陈空间设计。二是运用无线射频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文物数据库,使管理人员便于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方面的工作;采用大数据手段进行预约限流、用户画像分析等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三是采用线上“云逛展”“云直播”与线下智慧导览、智能交互体验相结合提升参观体验。
由于资源禀赋和地缘空间等原因,我国东、中、西区域间的文化和旅游转化效率和产业影响差距较大,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消费市场的马太效应、虹吸效应导致东、西部的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不均衡。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旨在消弭东、西部数字基建的水平差异,这同时给文化和旅游区域间平衡发展与差异协作带来机遇:东部地区发挥靠近市场优势,发力面向消费者的文化和旅游高频数据、即时计算;西部地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能源成本优势,发力面向生产者的策略挖掘、离线计算等。
总体来看,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的逐步完善,未来,围绕用户需求,链接文化和旅游企业、重点业态、线上线下场景、企业与公共文化机构行为与活动的新形态,将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量。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5项重要内容,提出要通过数字化促进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要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文旅融合等多领域、跨行业深度合作。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化时代已然到来。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成果丰硕,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加速融合,数字展览、数字演艺、数字文博、艺术品数字化等与文化和旅游活动息息相关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与旅游业态的融合逐步深入,并延伸发展为城市和乡村旅游消费的新空间。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化等快速发展,以智能硬件、虚拟现实、5G、智能酒店、沉浸式游乐园、沉浸式演艺、数字博物馆、线上全景游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化正驱动着文化和旅游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旅行社、饭店、景区、购物等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让传统行业的商业边界趋于消失,全新的旅游住宿、个性化服务、标致性吸引物、便捷交通等产业正在形成“主客共享”的美好旅行效果。
数字化技术改变了游客的旅行需求、体验和行为,从而大幅提升了文化和旅游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效能。地方政府和商业资源正在不断加大对城市旅游景区智慧化、乡村旅游信息化和公共文化数字化的投入,丰富夜间旅游和景区感知的数字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旅游场景中“管家式”云服务技术等已经得到运用并与线下的服务形成现代服务“两翼”之势。文化与科技不断发生“化学反应”,数字文旅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