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
以智慧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转载自@中国文化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65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其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31亿人,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51亿人,网络游戏用户5.22亿人,网络音乐用户6.84亿人,网络文学用户4.92亿人。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用手机看视频、开直播、听音乐等,日益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常态。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不满足于参与线下文化活动,而是注重移动数字文化服务的享有。如何打造公共文化智慧服务,适应人民群众新的移动文化需求,成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


立足移动互联时代的特质


与传统的线下公共文化服务不同,移动互联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从需求、生产到供给都发生结构性转变。从需求看,公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即时化、碎片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凸显。文化经济学家露丝·陶斯曾指出:“数字文化经济的主要结构特征,是它提供无限的可能性,来连接、存储和提供去物质化的信息和内容。”这让人们面对的数字文化服务和产品进入“超选择”状态,再加上个体文化偏好的多样性,致使个性化文化需求成为互联网用户的典型特征。同时,在时间结构上,由于加速社会的到来,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碎片化、即时化,而移动互联技术及设备的普及,又使得人们碎片化、即时化的文化需求可以被感知与满足。从生产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日趋模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是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生产者,也可以是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平台上的服务及产品可以来自第三方;公众在作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享受者的同时,可以成为数字文化服务的“分享者”“参与者”甚至直接是“生产者”。就供给而言,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一方面突破了供给时空的局限,无论服务的覆盖半径还是服务的时间,都随着互联网的特性无限延伸;另一方面,原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从单向的“供给—接受”模式转变为精准化供给、互动式供给,公众主体性地位愈加彰显,需求导向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供给的底层逻辑。

因此,要满足新时期公众的文化需求,关键是要紧扣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化。



树立场景服务的理念


我国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建设从1998年原文化部与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起步,大致经历了由信息服务到平台服务、由PC端服务向移动端服务延伸的发展阶段。在信息服务阶段,主要侧重于“公共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提供,比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等系列的数字文化惠民项目,主要为公众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到了平台服务阶段,则是利用线上平台整合带动线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如2014年上线的上海“文化嘉定云”以及包括“国家公共文化云”在内的各地公共文化数字化云平台。在初始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大多是基于PC端开发的,“十三五”以后各地公共文化机构才开始通过开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方式,来扩展满足人们移动数字文化服务的需要。

但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场景成为移动服务的核心逻辑。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匹配度高、即时性强、体验感好的差异化线上文化服务要求,需要我国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立足用户场景分析、拓展智慧场景应用来重构线上线下服务。因此,未来的公共文化智慧服务,绝不仅是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孪生,而是以用户为中心,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感知用户文化需求从而快速进行服务适配的智慧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换言之,公共文化智慧服务是数字技术场景范式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实践。



建立“需求感知—内容适配—即时供给”全周期的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智慧服务是对人们的文化需求及时性、精准性的回应,因此其建设的出发环节就是“需求感知”。需求感知是对人们当下文化需求的及时发现,包括感知人们文化需求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是公共文化智慧服务的起点。公共文化智慧服务的需求感知是依靠位置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时采集个体的相关需求信息,形成对人们文化需求的精准感知。“内容适配”就是依据感知的人们文化需求,进行需求理解分析,从而与相应的服务内容进行匹配。要准确地实现内容适配,重点在于识别出人们所处的文化需求场景。“即时供给”则是针对个体当下文化需求,实现相应文化服务(产品)的合理组织和精准推送,是实现公共文化智慧服务的响应环节,也是提升移动互联时代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提前依据不同的文化服务场景预先构储众多服务元素,包括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从而能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组合提供相应的移动服务、定制服务、情景服务、互动服务等。正是通过“需求感知—内容适配—即时供给”的循环对接,实现全周期的公共文化智慧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发展阶段的变化,其核心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转型。公共文化智慧服务体现了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更高的要求,是新时期促进公共文化领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

(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转载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