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图情轩
一、全媒体时代意味着什么
提到全媒体(om nim edia),对于当今社会一点都不陌生,但究竟什么是全媒体,全媒体又怎么定义?答案却是模棱两可。在人民出版社《童子问易》的“全媒体”定义是数和象在天、地、人之间变动和周流而建立的备包有无的媒体形式;而在百度词条里的解释则为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电视、广播、音像、电影、雜志、报纸、出版、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三网)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全媒体”是在具备图形、动画、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电视媒体、纸媒、网络媒体、广播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和知识以开放、多向、交互的方式和特点,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信息需求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已经跟不上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需要从结构上进行变革和转型。
二、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要迎合读者新型阅读方式的需求。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群众普遍运用互联网搜索信息,图书馆资源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据调差研究,数字化阅读近几年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在某些领域中,已经超越了传统方式的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作为图书馆来说,要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结合其传统优势,优化现代化图书馆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都比较重视藏书,其中一些纸质图书资源由于经历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破损现象,已经不能够再对外借阅。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借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对这一部分资源的借阅需求,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对这一部分资源进行整合。
伴随着互联网大潮的来临,图书馆一部分领域已经被商业性质的服务机构渗入,图书馆原本信息提供者的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当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分为了文献、电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时候,有必要打破图书馆原有的格局,需要强化各类资源的融合。
三、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融合的举措
1.建立合理的馆藏资源结构
协调原则:实现各个学科、各类载体(纸质、数字、网络等)、各种形式(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的经费比例协调、藏书结构合理。经费既要有一定比例计划,又要根据实际统筹调派使用。
绿色原则:实现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有效互补。
创新原则:创新采购方式。
共享原则:依托现有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2.注重各类数字资源的有机协调
数字资源的基本分类为:检索类数据库、大众和专题类数字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视频动漫资源库、设备资源一体类资源、定制移动端资源、业务用数据库。要结合各馆实际情况,做到尽量全面,还要做到有所侧重。
3.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相互补充
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一些价格较高的书无法外借,比如一些艺术类的图书,一般都是大开本、价格昂贵,不方便借阅。这样就需要引入一些专业的数据库,与之形成互补。
市面上的期刊种类繁多,传统纸质期刊资源更新速度慢,也没办法全面订阅。核心期刊数据库,资源更新的速度特快,内容更加全面,使得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阅读到相关内容,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在大数据、云存储的背景下《随书光盘数据库》的引入,能够极大的节省馆藏空间,让读者更加容易地检索到所需要资源。
4.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融合对接
要把已经破损,不能再对外借阅的资源进行筛选,把一些价值较高的资源进行二次扫描和整理,像珍贵的民国文献、地方志等特色馆藏,通过扫描、识别等下带花技术,把纸质资料转化成现代资源,建立数字资源专题库,数字资源不受空间限制,在总分馆体系的支撑下,从而实现优秀特色文献的资源共享。建立特色数字资源库后,要及时的更新整理,让数字资源和传统纸质资源无缝衔接。
5.做好文献资源的采选工作
文献资源的采选要坚持以需求为驱动,以读者为本,以利用率为指标。数字资源采选应该注重与纸质资源形成有效互补,最大限度弥补纸质资源的缺失和不足。同时也该注意同类数据库间内容的互补,不同平台之间阅读途径的互补。
数字资源成本不易估价,可复制,价格较高,面对各类读者的多元化需求,要坚持经济原则。购买方式包括本地镜像存取和网络包库使用等,数字资源以用为主,除了利用率极高、连续性极强的大型检索类数据库购买镜像版外,一般数据库应该采用网络包库方式购买,即节省经费,有节省存储空间。
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为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建立合理的馆藏文献资源结构、注重各类载体文献的有机协调,做好采选的统筹工作,从而实现数字资源与传统纸质资源的无缝对接,紧跟时代大潮,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摘自中文信息
转载自@图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