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
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全民阅读工程

转载自@图情轩



南昌大学(图片选自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




在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全民阅读工程迎来更大的推进契机,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全民阅读工程成绩瞩目,活动有声有色,社会影响日益加深,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与此同时,它一直面临着开创新局的反思与探索。


一、“顶层设计”凸显全民阅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地位

一个突出的趋势,就是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将开展全民阅读列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统计表明,一国一地人均GDP达3000美元,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进入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期。

阅读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也是最为普遍、最为持久的文化需求。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在战略、立法、机构设置等方面初步实现“顶层设计”,助推全民阅读工程深度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全民阅读立法,明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中的政府责任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代政府转型的方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均等化、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制度设计,也是服务型政府的责任。全民阅读立法,正是从法律保障层面以规范化形式落实民众文化权利的措施之一。

作为一种“促进型立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的重点,在于将提高公民阅读率等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通过法律法规为全民阅读提供组织保障、专项经费支持等,真正实现民众的阅读权利。其所规范和约束的,正是政府及相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如民众所忧虑的对个体性阅读行为有所限制或强制。全民阅读立法,明晰了政府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责任,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强制性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其硬约束必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大幅升级。


三、提高全民阅读工程社会化程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当下存在着“主要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推动”与“需要政府和市场机制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两种观点,都强调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主导,根据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来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平化;要坚持社会参与,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政府主导全民阅读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在组建领导机构、建设公共设施、打造活动品牌、出台法规政策、引导方向等方面形成协调机制,获得长效保障。但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重要方式的时代,全民阅读工作主要由政府承担职责,资金来源依靠公共财政,工作推进依靠行政部门,这使得全民阅读事业发展程度受限于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社会力量的缺乏,导致公共阅读服务社会化参与主体和市场化竞争主体缺失,致使公共阅读产品和服务供应主体单一问题日益凸显。

在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发育日益成熟的今天,独立书店、读书会、阅读推广志愿者、民间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捐助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增加为全民阅读服务的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效能。

在政府引导的框架下,激活民间力量,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公共阅读产品与服务的委托生产、整体外包、政府采购、专项补贴等,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到公益阅读基金等公共阅读服务领域,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参与、良性互动、形式多样的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成为全民阅读工作的新常态。唯其如此,才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四、理性顺应现代阅读潮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当下林林总总的研究全民阅读的文章,总体上表现出浓厚的人文批判色彩。最为流行的思考路径,是试图探讨新兴的数字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国民阅读率乃至当代人文精神之间隐秘、复杂的因果关联。

因为研究者往往是人文学科背景,经常先入为主,批判数字阅读将人类此前建立在漫长印刷文化史基础上典雅、沉静的传统阅读方式,恶化成了浅阅读、短阅读、碎片化阅读、功利式阅读、快餐式阅读、微阅读、闪阅读等迷乱芜杂的不堪局面,导致信息焦虑超载、工具迷恋(种种“控”与瘾)、消费主义、文化媚俗、单向度异化、数字鸿沟、技术依赖等种种现代病症,最终将人类带入精神退化、人格矮化、思想苍白的迷途,甚至笼统称之为阅读危机。这实际上混淆了指向个体的阅读与指向所有国民的全民阅读。

在“互联网+”时代,阅读媒介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与生存方式。深入地推进全民阅读,需要我们理性地认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人文阅读与科技阅读的关系,走融媒体发展之路。电子书刊应强化现有优势,以便公众更好地利用碎片化阅读进行兴趣导向的深层阅读;传统书刊应借助移动化、数字化、社交化传播创新传播方式,适应网络时代的阅读特征,以深阅读的独特价值感引领、深化全民阅读。只有深入探索阅读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便捷、人性化的数字化阅读服务,全面推进多媒体、多平台融合,才能真正推进全民阅读。


五、建构全民阅读评估标准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

对于热闹的全民阅读,近年的理论研究,主要着眼分析全民阅读的意义、困境及趋势,总结各推广阵地(图书馆、高校、书店等)活动的模式和经验,探讨推动全民阅读的对策、创新方式和品牌建设等,介绍分阅读群体(如学生、市民等,以及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阅读推广、国外全民阅读经验,分析全民阅读与图书馆、出版业关系等,论题高度集中与重复。而在热闹的全民阅读活动背后,构建全民阅读效果评估标准体系,促进全民阅读事业的系统化、规范化与标准化,无论实践或理论研究领域,都多有忽视。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要保障文化民生的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消费的广泛实现,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在加速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全民阅读评估标准体系刻不容缓。

近年,学术界不断尝试探讨建构全民阅读评价标准的方式。如从组织维、资源维、用户维等多维视角建立全民阅读评估框架,以国家、地方、行业部门和基层单位四类管理者为评估主体,评估内容涵盖阅读资源的生产、传递与利用三方面,将全民阅读纳入文化建设工作、绩效考评。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为全民阅读建立客观、科学的效果评估标准,积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和企业管理手段,建立完善产品供给、投入保障、运行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加强标准实施监测、监督检查、动态调整、持续改进和完善工作,提高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能力,这是全民阅读工作必须直面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摘自出版广角


转载自@图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