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
聚焦丨全民阅读热潮中,来看中国人的书店变迁(上)

转载自@书香中国 



书店,不仅是购书之地

更是心灵栖息之所

中国人爱逛书店

源自对知识的渴望

每当踏入那片书海

心灵便得到深深的滋养

人们在书店寻觅、发现

书籍里承载着的智慧火花



▲1948年沈阳解放后,东北书店的读者们。




▲1956年北京王府井国际书店的俄文书籍部。




▲1957年,长春市实验小学少先队队员主动到新华书店图片画刊门市部当临时服务员,帮助书店解决了星期日购书人多、服务员少的困难。




▲1959年,江苏宜兴县城南小学开展红领巾读书月活动,学校设立了红领巾小书店,让学生自主选购书籍。这个小书店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三天中就售出了《我的一家》《红色少年》等456本书。




▲1965年,辽宁省盖县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左)送书下乡,在生产现场就地售书。




▲1964年,上海音乐书店唱片柜台前,站满了选购歌曲唱片的人群。




▲1980年拍摄的广州市古籍书店,这家书店出售线装古书,新印古籍、文物、考古类图书,以及古代、近代和现代名人的字画真迹和碑帖拓片等,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




制定地方“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要体现特色性、差异化和嵌入性。1983年,成都市个体户刘应泉(左)向成都市芷泉百货商店经理廖金蓉(右)推荐通俗经济理论书籍。刘应泉经营旧书店,热心为读者选购、征购、托售书籍。




▲1983年,山东省陵县新华书店职工积极发行农业科技图书,除在集市摆摊设点外,还派专人定期送书下乡。




▲1983年3月,北京市新华书店在王府井大街设立读者接待站,十多家书店经理在这里直接听取群众对图书发行工作的意见。读者可以当面提出问题,也可以订购书刊。





互联网、全球化的浪潮汹涌而来

书店也在悄然改变

在跳动的比特和流动的潮流之间

书店顽强探索

努力供给着纸质书的墨香




▲1996年8月,杭州科技书店采用“门市图书销售电脑管理系统”,方便读者寻找所需书目,并了解各类图书册数及价格。




▲2001年,有关WTO的书籍、讲座在贵州成为热点,图为几名大学生在贵阳市西西弗书店的WTO专柜前选购图书。




▲2002年1月1日,不少北京市民利用假日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充电”。




▲2002年1月1日,不少北京市民利用假日到西单图书大厦“充电”。



未完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