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
从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全民阅读”趋势演变

转载自@纸书堆


3月5日,第十四次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作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等事业。制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举措。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自2014年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到2025年强调“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政策表述也从宏观倡导逐步转向具体实践,体现出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和全民素养提升的持续重视。


2014·倡导全民阅读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2015·倡导全民阅读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2016·倡导全民阅读

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017·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

2018·倡导全民阅读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

2019·倡导全民阅读

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020·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2021·倡导全民阅读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

2022·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023·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2024·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制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举措。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2025·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根据历年政府报告全文整理©纸书堆


通过对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民阅读不同提法加以归纳,结合历年政策演变及实践成果,发现全民阅读呈现以下显著的推进特征:

一. 从“倡导”“大力推动”“深入推进”向“深化”迈进

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定位为“倡导”,随后逐步升级为“大力推动”(2017年)、“深入推进”(2022年、2023年)、“深化”(2024年、2025年),显示出政策从理念推广到行动落地的转变。这一变化反映了全民阅读从社会共识到系统性工程的渐进式深化。

二. 从单一目标向多维融合服务转变

全民阅读早期政策更多聚焦于阅读普及,近年来更加强调与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遗保护利用、城乡一体化、国家数字战略相结合。例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与“文化惠民工程”联动。2024年进一步要求“投资于人”,将阅读与民生改善挂钩,将资源转化为人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全民阅读公共设施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推支持和推动下,全民阅读公共设施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总流通134197万人次;出版各类报纸249亿份,各类期刊18亿册,图书118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8.39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文化馆3516个、档案馆4174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及地方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出台,为全民阅读持续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5G、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线上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在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服务支撑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全民阅读教育与培训工作持续推进以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持续拓宽全民阅读服务深度,阅读推广群体细更加分明显,全民阅读工作取得成效显著。

构建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阅读需求。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流动借阅车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提供保障支撑。如广州市通过打造“图书馆之城”,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通过“图书馆之城”建设,探索形成“三级设施、四级服务”的体系化发展格局,推进公共图书馆设施和服务向社区以及延伸覆盖。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景区、酒店、民宿等旅游场所牵头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粤书吧”,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以“公共阅读服务、全民艺术普及为主要功能,同时兼顾活动展示休闲等多元化服务功能”,延伸传统阅读服务触角,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同时借助“粤读通”数字证卡打破地域限制,注册用户超41万。

四. 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化成效开始凸显

品牌建设是全民阅读持续深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精准对接用户需求、提升阅读推广服务品质,已经成为增强图书馆服务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部分省市连续策划举办的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形成良好口碑和品牌效应。如安徽江淮读书月、北京阅读季、长三角“阅读马拉松”、湖北长江读书节、南国书香节、深圳读书月等一批全民阅读品牌陆续涌现,为全民阅读推广品牌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品牌活动充分彰显新时代全民阅读的文化新风尚,推动了全民阅读的深入发展。

五. 全民阅读内容质量与深度引导

2017年,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全民阅读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成为图书馆回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奋斗目标。全民阅读的高质量发展,必将对全民阅读服务内容提出更高要求。阅读设施、阅读内容、阅读活动和阅读服务都要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以提升阅读服务质量。由此,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开始由追求“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通过优化阅读推广活动内容,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推动“阅读”向“悦读”的持续转化。

六.数智阅读驱动全民阅读新场景重塑

5G、大数据、云计算、VR/AR/MR、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嵌入,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为主要载体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改变。手机阅读、Ipad阅读、有声听书让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各类电子书阅读平台内容的不断丰富,为用户移动阅读带来更多便利。科技成为推动数字阅读服务变革的重要利器。当前,全面推进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数智融合应用新场景。通过打造交互式、全场景、多功能新型数智阅读空间,不仅可以增强用户阅读体验,同时能够更好推动全民阅读新场景的重塑。


——·全民阅读服务展望·——

一.技术驱动将持续推动阅读场景革新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迅速普及,使得科技融合成为引领全民阅读向纵深服务方向持续推进的新方向。用户更加注重数字阅读中的交互体验感,个性化阅读服务持续增强。公共文化机构通过重塑数字化阅读应用场景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数实融合进一步强化,图书馆成为连接用户服务体验的知识枢纽中心。

二. 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优质资源下沉覆盖

未来全民阅读政策制订与落实更多聚焦基层,基层用户服务需求逐渐凸显(未成年儿童、老年等弱势群体)。在普遍均等选择基础上,坚持普惠性和差异化服务并举,通过细分阅读群体需求,面向基层农村地区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和阅读推广活动,缩短城乡文化鸿沟。通过图书馆总分馆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农家书屋、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解决公共文化数字资源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其次,阅读推广将更多与教育、就业等民生工程充分结合,增强全民阅读的可持续性。

三.推进全民阅读体系化建设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体系化建设,加强全民阅读立法,将全民阅读推进工作落实地方政府治理范围,建立标准规范、系统完善的保障体系,确保全民阅读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首先应明确,何为优质资源?优质资源评价依据是什么?谁来评价?如何直达?何以直达?全民阅读与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之间有何关联?这些问题的存在,于地方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而言,都是亟需厘清的现实问题。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离不开相应的政策保障推动,仅仅依靠公共文化机构的单方面力量显然难以完成,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因此,需要从政策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全民阅读服务标准体系。统筹协调政府、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量、群众等多方力量,在整体的制度体系框架下,结合地方实际,分步实施、统筹建立并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机制,更好保障基层大众阅读需求。

四.持续优化全民阅读品牌建设

持续的品牌打造能够更好衬托全民阅读活动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内核。作为全民阅读主体,图书馆需要充分重视品牌建设并积极探索品牌化运营规律,根据阅读推广服务内容、类型和受众对象的不同,制订全民阅读活动品牌计划,健全并完善全民阅读活动评价机制,确保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设的可持续性。

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协同推广

公共文化机构同社会各行业之间的联动性持续增强。与教育、旅游、科技等机构联动合作,开展“阅读、研学走读、非遗技艺体验”等阅读主题活动,丰富全民阅读活动内容和形式。鼓励企业、公益组织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政府有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充分发挥政社双方合作优势,凝聚政策、资源、技术、资金和服务共识,构建多元协同共治服务格局。此外,还可以依托企业灵活的市场运作经验优势,立足地方特色,做好地方文化特色元素挖掘和文化IP开发,实现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的稳步提升,推动全民阅读服务增效提质。


说明:本文中部分数据来源引用自国家统计局、广州市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特此说明。

转载自@纸书堆